加快构建我国多层级农险管理数字化平台体系

 

张峭

 

[摘 要]农业保险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农险数字平台)是政府强化农业保险业务管理和增强服务能力的核心基础设施。由于财力所限、体制制约和数据难整合等,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多层级农险数字平台体系,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加强农险数字平台规划与建设,建立平台共建共用机制,完善平台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多层级多功能农险数字平台建设步伐。农险数字平台应主要具备数据共享、业务监管、服务提升和决策支持四项功能。

[关键词]农业保险;数字平台;政府职能;现代信息科技

 

 

关于数据量对车险定价准确度影响的 实验分析与实践思考

 

孙启峰、傅宝丽

 

[摘 要]当前汽车保险行业市场环境和业务模式正经历深刻而快速的变革,尤其是数据互联互通方面的变革,催生了丰富多样的业务场景。需求升级对产品精细化、场景化和定制化定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定价模型开发究竟需要多少数据”成为保险公司及其商业合作伙伴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业务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本文基于公开的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数据,进行了大量建模实验,提出了判别合理建模数据量的参考标准,进一步探讨了特征因子影响、饱和数据量等建模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效开展定价工作的建议:拥有更多数据的大公司在定价的准确度上有一定的优势;数据相对不足的保险公司在开展定价工作时应更加注意摸清底数、提高核保定价精度、加强市场分析、扩展局部优势、增加有效特征、升级模型等方面。

[关键词]汽车保险;风险定价;数据量;模型效果

 

 

中国责任保险风险暴露曲线研究

 

杨晓文、邱忠东、孙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责任限额逐步提升,但责任保险高限额保单定价难以及产品研发缺少定价技术基准的问题日益凸显。实践表明,在损失数据不充足时,经验定价法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基于风险暴露曲线的风险定价法是经验定价法的有效替代方案。本文基于中国责任保险市场多年的行业损失数据,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以增长限额因子曲线的形式,构建了中国市场首套责任保险风险暴露曲线组。中国责任保险分险种风险暴露曲线组的构建,为我国责任保险保单限额的提高、保单免赔额的合理设定以及超赔再保险的精准定价提供了技术基准,对进一步指导我国责任保险产品的研发和费率厘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责任保险;每次事故责任限额;增长限额因子;风险暴露曲线;分段拟合

 

 

我国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公共健康与风险管理”联合实验室课题组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带病体保险的发展背景、供给现状、需求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研究发现,随着老龄化和慢病患者数量增加,带病体保险作为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日益增长。国内带病体保险产品发展依赖于风险控制手段,展现出多样化的承保形式。需求端调研显示,带病体人群对健康保险需求旺盛,但面临产品可及性差、投保动力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政策支持、行业经营、产业融合和理论研究是推动带病体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带病体保险;慢病;保障需求;政策支持

 

 

提高“惠民保”业务覆盖率的对策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

 

冯庆庆、刘艺恒、陈曦、陈肖华

 

[摘 要]本文调研了浙江省“惠民保”的参保现状,探讨了提高“惠民保”业务覆盖率的对策。调研发现,浙江“惠民保”的成功经验是:政府主导与全面推进、数据驱动结合市场推广,以及专业化队伍建设;当前“惠民保”发展中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定价机制缺乏合理性、市场主体专业化能力不足、数据共享与推广力度不均衡;性别、健康状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自费医疗能力及健康意识均对居民参保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从政府、保险公司和市场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定价机制、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加大数据共享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惠民保”业务覆盖率,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惠民保”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惠民保;商业保险;覆盖率;对策;调研

 

 

通过即期年金保险对接养老第二、第三 支柱破解“年金谜题”的路径探寻

 

张蕊、刘方涛、邢跃鹏

 

[摘 要]“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加速发展养老金融,发展年金保险是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的重要方向,但面临“年金谜题”的阻碍。本文梳理出“年金谜题”的主观、客观成因及影响因素,认为产品层面的优化难以缓解“年金谜题”,提出制度优化方法——通过养老第二、第三支柱在养老金领取期对接即期年金保险——缓解“年金谜题”,并分析了该制度优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列举了国外的成熟案例作为经验参考。最后,本文从政府、保险公司、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路径,以确保该制度的顺利、有效实施。

[关键词]年金谜题;即期年金保险;养老第二支柱;养老第三支柱

 

 

个人养老金业务最新观察及 发达市场经验借鉴

 

李甲鹏、钟潇、李芳、尚玉婷

 

[摘 要]本文尝试从供给侧出发,分析国内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现状,借鉴发达市场保险参与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实践,参考“投资型”体系代表美国IRA账户、传统“保险型”体系代表德国里斯特计划以及与中国保险环境相似度较高的东南亚地区日本iDeCo、新加坡CPFIS、SRS及中国香港地区 QDAP中保险产品的发展历程,为保险公司参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提出建议。具体而言,发达市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资产规模通常需要经过较长发展周期,且前期积累速度较慢;50岁以上人群、中高收入阶层是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主力人群;保险公司逐步丰富短期有流动性、投资属性较强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

[关键词]个人养老金;寿险业务;客户;产品

 

 

公立医院双轨制下编外人员参加企业 年金现状、困境及破局

 

冯鹏程

 

[摘 要]我国公立医院强制编内人员参加职业年金,为编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少,导致编内编外人员年金的“双轨制”现象。目前,编外人员占比已超过一半,编外编内人员退休待遇差距明显,解决公立医院年金“双轨制”必要且紧迫。少数公立医院为编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有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区域牵头建立、按行政区域建立人才年金、单位自建和由第三方机构牵头开展四种做法,但整体面临实施难度大、缺少配套政策、年金筹资难等困境。本文从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简易公立医院年金集合计划”、创新资金筹集机制、先行对核心人员建立及引入目标日期基金计划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双轨制”

 

 

关于构建我国保险机构监管 评级体系的建议——从国内国际可比经验借鉴角度

 

于慧聪、王志诚

 

[摘 要]从全球看,监管评级作为开展分类监管和精准监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有利于提升风险识别、防范与化解能力,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重视。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可比的保险监管评级经验,借鉴国内金融同业评级监管实践,结合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特点,从顶层机制设计、监管资源配置、差异化考量以及评级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尝试提出完善建议:一是建立以 风险为导向的“综合性一站式”顶层监管评级体系;二是考虑以“剩余风险影响力”为原则开展评估分析;三是构建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强调评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符合我国保险行业特色的监管评级机制。

[关键词]监管评级;分类监管;精准监管;风险导向

 

 

上一篇:2025年第1辑目录

下一篇:2025年第3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