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保险+期货”模式设计的探讨——可否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

 

何小伟、庹国柱

 

[摘 要]“保险+期货”模式是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创新,但是在试验九年后,该模式在性质与定位、保费分担机制、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监管体制、定价机制等方面仍面临困境。为突破“保险+期货”模式的发展困境,本文建议监管机构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打通保险公司从自然风险承保到价格风险承保的全业务链条,变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之间平等开展的“保险+期货”模式为由保险公司主导的“保险—期货”模式。本文分析了“保险—期货”模式的特征,论证了这一改革的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好处,最后探讨了为落实这一设想所需的配套改革。

[关键词]“保险+期货”;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保险—期货”

 

 

中国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国际经验、面临困境与路径优化

 

刘汉成、吴传清

 

[摘 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农民收入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美国、日本及加拿大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发展成效及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现阶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复杂,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成熟且各具特色,具有参考意义。中国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虽在保费补贴、保险保障能力以及保险险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险运行机制,有序推进粮食作物种植收入保险,确保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国际经验;困境;路径优化

 

 

基于AHP-FCE的地震巨灾保险运行效果评价——以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巨灾保险为例

 

李云仙、子芝兰

 

[摘 要]地震巨灾保险是有效分散地震灾害风险的主要市场手段。我国于2014年开始在各地区陆续开展地震巨灾保险的试点工作,为受灾民众提供风险保障。然而,地震巨灾保险的实际运行效果有待研究。为此,本文以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巨灾保险为例,构建了地震巨灾保险运行效果评价体系,基 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其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政策效果、市场运作效果、民生保障效果,以及12个二级指标。通过13位行业、学术与监管领域专家打分,根据AHP-FCE得到的最终评价结果为:该地震保险运行总体效果“一般”,其中“政策效果”表现较好,“市场运作效果”和“民生保障效果”表现一般。这说明市场在该保险的运行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保险也未达到保障民生的预期目标,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地震保险中的作用,同时提升民生保障力度。

[关键词]地震巨灾保险;运行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公共灾害风险治理体系融合灾害风险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魏钢、许继军、刘玮

 

[摘 要]在保险业探索和实践巨灾保险的十多年历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巨灾保险的产品形态与巨灾风险的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和立场审视,难以建立和加强针对公共灾害风险的财政韧性。鉴于此,本文旨在从财务的视角深度探讨公共灾害风险的属性和构 成,剖析其“或有”属性与传统救灾预算资金“实有”属性之间的矛盾,探索和论证我国公共灾害风险治理体系通过融合灾害风险金融建立和加强公共财政抗灾韧性的可行性。这包括公共灾害风险的财务化认知及其风险图谱的构成和运行,相应的资金图谱的配置和运行,旨在确保传统预算资金、保险产品、债务资金工具、财政政策工具等能够对称公共灾害风险的分布,系统化实现最优配置,在填补救灾资金缺口的同时,破解公共财政预算长期以来“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难题,促进财政预算的刚性和平衡。

[关键词]巨灾保险;灾害风险金融;公共灾害风险;财政预算;财政韧性

 

 

寿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下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之再思考

 

常勇、吕继飞、王艳

 

[摘 要]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业务在国内发展较慢、参与机构较少,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本文从资产负债匹配、对冲房 地产风险、完善养老体系的视角,重新审视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对比中美两国反向抵押制度的异同,分析美国反向抵押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发展及平抑房地产波动的作用;从保险机构意愿、税收成本、推广机制、产权制度角度分析了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发展不足的原因。本文认为,从资产角度来看,住房反向抵押业务具有久期长、安全性高、收益可观的特点,且有实现证券化的空间,能较好地解决当下寿险业“资产荒”问题。本文提出重新考量反向抵押业务的考核机制、政府与机构共同建立双向担保、实施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反向抵押养老 保险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资产负债匹配;监管政策

 

 

重大疾病参保人群与自然人群比较研究之肺癌篇

 

中国银保信课题组

 

[摘 要]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产品连续多年热销,在拉动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鉴于恶性肿瘤常年位居保险公司重大疾病赔付榜首,肺癌又是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本文将肺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参保人群的出险率和自然人群的发病率,探索重大疾病的出险情况变化趋势及特点,为保险行业产品定价、经验回溯提供参考,赋能保险精算,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参保人群的肺癌出险率低于自然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但出险率增速明显高于发病率。随着时间推移,参保人群的出险率和自然人群的发病率均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出险率相较于发病率更高。从性别来看,与男性不同,在女性出险率增速明显高于发病率的背景下,女性出险率正逐步逼近发病率。

[关键词]重大疾病保险;肺癌;出险率;发病率;比较研究

 

 

新市民普惠保险综合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基于宁波市镇海区务工新市民群体的调研

 

朱恬瑶、周若萱、高近宇、邵奕阳、胡祥

 

[摘 要]本文基于宁波市镇海区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对新市民普惠保险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调研发现,镇海区新市民普惠保险面临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围小以及参保率与续保率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新市民群体风险感知能力较弱、保险意识不强、生活与工作缺乏稳定性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等。同时,政策支持力度减弱、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不合理、赔付流程复杂等 因素影响了新市民普惠保险的推广和落实。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优化新市 民普惠保险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方案,从政策层面提出完善新市民普惠保险的建议,以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综合保障,促进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新市民保险;流动人口;镇海区

 

 

多重嵌套经营情形下公众责任险保障对象“第三者”与“被保险人的代表”如何界定?——一起责任保险合同纠纷再审改判案件的再审视

 

杨瑜琳、李金桃

 

[摘 要]在保险实务和司法实践中,围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中被保险人、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能否因特定时空条件转化为第三者的问题,业界有过广泛讨论,并逐步达成共识。但对于更多责任保险险种涉及的第三者认定,仍然有待厘清。本文以一起公众责任险理赔争议引发的责任保险合同纠纷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审一审、二审和再审判决的审视,结合与之相关的保险人代位求偿问题,探讨了“公众”范畴的“第三者”理解和适用,以及在多重嵌套经营情形下如何界定“被保险人的代表”,为做好相关保险产品风险减量管理和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公众责任险;社会公众;第三者;被保险人的代表;被保 险人的组成人员

 

 

探析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在董责险理赔中的适用问题

 

王民

 

[摘 要]董责险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保单中包括较多区别于一般责任险的特殊条款,其中,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尤为特殊。在理赔实务中,保险合同双方对其适用问题容易产生争议,需特别关注该免责条款的适用条件。本文从董责险最为成熟的美国市场出发,介绍了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的发 展历史与典型裁判观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国市场的三种常见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指出对被保险人最有利的适用条件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或仲裁裁决认定的不诚实行为事实。对于保险人来说,在举证符合免责条款约定的文书证据的基础上,需要从有关文书中找到被保险人从事欺诈行为、故意违法行为及违法所得的事实才能够成功拒赔。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涉及不同被保险人适用的可分性以及抗辩费用的返还问题。鉴于上述问题的复杂性,建议保险合同双方寻求专业律师的协助与指导。

[关键词]董责险;不诚实行为;免责条款;适用问题

 

 

保险集团交叉销售渠道保源开发及其未来——基于一体化战略的分析

 

吴清源

 

[摘 要]交叉销售是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外部销售渠道是交叉销售的渠道保源,有直销渠道和中介渠道之分,一般对前者管控较强、对后者管控较弱,它们单独或组合分布在分支机构中,处在分散运营模式或集中运营模式下。在分散运营模式下,交叉销售存在内部环境、战略实现路径和销售资源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持续改善内部环境、充分发挥供给方管理者作用和重点开发直销渠道等措施加以解决。在集中运营模式下,交叉销售会出现组织机构和业务运营等方面的新问题,需要通过成立专业销售公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提升综合服务质量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保险集团;交叉销售;保源开发

 

 

晚清报刊中保险的译介与保险思想传入中国的模式探究

 

卢明玉

 

[摘 要]本文基于1833—1911年晚清报刊中保险的相关报道,梳理晚清译介保险的历程,探析时人对保险的认知转化;总结晚清保险译介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围绕保险的含义和种类的译介初期,到伴随保险范围的扩大进入的译介扩展期,再到以各种特殊保险为补充的译介细化期;通过质性研究,揭示西学东渐的译介模式和历史规律。

[关键词]晚清报刊;保险译介;西学东渐模式

 

 

2024年第三季度养老金融产品市场数据

 

闫化海

 

上一篇:2024年第9辑目录

下一篇:2024年第11辑目录